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

2023 年小麥春季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

發(fā)布時間:2023-02-28

      全國小麥中后期發(fā)生的主要病蟲害有:小麥赤霉病、條銹病、白粉病、紋枯病、莖基腐病、蚜蟲、麥蜘蛛、吸漿蟲等。據預測分析,2023年春季小麥病蟲害總體偏重發(fā)生。為有效控制病蟲危害,確保小麥穩(wěn)產增收,特制訂本方案。

      一、防控目標

      重點防控小麥赤霉病、條銹病、蚜蟲等重大病蟲,兼顧莖基腐病、紋枯病、白粉病、葉銹病、吸漿蟲等常發(fā)病蟲。全國實現防治處置率 95% 以上,綠色防控覆蓋率 54% 以上,綜合防治效果 85% 以上,危害損失率控制在 5% 以內;優(yōu)質小麥生產基地、各類高產創(chuàng)建示范片、綠色防控示范區(qū)實現統(tǒng)防統(tǒng)治全覆蓋目標。

      二、防控策略

      堅持因地制宜、分區(qū)施策、分類指導的原則,抓住重大病蟲、重點地區(qū)、關鍵時期,開展綜合防治和統(tǒng)防統(tǒng)治,強化綠色防控、科學用藥、減量用藥,提高防控效果,實現小麥病蟲防控目標,保障小麥生產和質量安全。

      三、重點防控對象

      (一)華北麥區(qū)。以麥蚜、紋枯病、白粉病和莖基腐病防治為主,兼顧銹病、赤霉病、麥蜘蛛和吸漿蟲等。

      (二)黃淮麥區(qū)。以條銹病、紋枯病、赤霉病、莖基腐病、麥穗蚜等為重點,兼顧根腐病、白粉病、麥蜘蛛;黃淮南部應加強赤霉病預防。 

      (三)長江中下游麥區(qū)。以赤霉病、紋枯病、麥蚜為主,兼顧白粉病、條銹病等病蟲;湖北及豫南地區(qū)加強春季條銹病防治。

      (四)西北麥區(qū)。以條銹病、麥蚜為主,兼顧白粉病、莖基腐病、麥蜘蛛、吸漿蟲等病蟲;新疆麥區(qū)需關注雪霉葉枯病。

      (五)西南麥區(qū)。以條銹病、麥蜘蛛為主,兼顧白粉病、赤霉病、麥蚜等,關注草地貪夜蛾潛在風險。

      四、防控措施

      在準確監(jiān)測的基礎上,根據小麥不同生育階段主攻對象,因地制宜,分類施策,預防為主,綜合防治。

      (一)返青拔節(jié)期:以防治條銹病、紋枯病、莖基腐病為重點,挑治蚜蟲和麥蜘蛛。對條銹病,要加強病情監(jiān)測,實施分區(qū)防控。西南、漢水流域和河南南部、甘肅隴南等主要冬繁區(qū),要封鎖發(fā)病田塊,全面落實“帶藥偵查、打點保面”防治策略,減少菌源外傳,延緩向黃淮和華北麥區(qū)擴散蔓延。在越夏區(qū),春季要加強轉主寄主小檗四周麥秸堆的遮蓋,控制條銹菌有性生殖,降低病菌毒性變異速率。黃淮春季流行區(qū),堅持“發(fā)現一點,防治一片”,及時控制發(fā)病中心;當田間平均病葉率達到 0.5% — 1% 時,組織開展大面積應急防控,并且做到同類區(qū)域防治全覆蓋。防治藥劑可選用戊唑醇、氟環(huán)唑、丙環(huán)唑、嘧啶核苷類抗菌素、丙唑·戊唑醇、丙硫菌唑·戊唑醇等。當紋枯病病株率達 10% 時,可選用井岡·蠟芽菌、噻呋酰胺、戊唑醇、丙環(huán)唑、烯唑醇、井岡霉素、多抗霉素等進行防治。對小麥莖基腐病,參照防治赤霉病用藥,選用丙硫菌唑、氟唑菌酰羥胺、氰烯菌酯、氰烯·戊唑醇、嘧菌酯·丙、環(huán)唑等藥劑防治。要注意加大水量,將藥液噴淋在麥株莖基部,以確保防治效果。對麥蜘蛛,當平均 33 厘米行長螨量達 200 頭時,選用阿維菌素、聯(lián)苯菊酯、馬拉·辛硫磷、聯(lián)苯·三唑磷等藥劑噴霧防治,同時可通過中耕除草、合理肥水管理等農業(yè)措施,降低田間蟲量。對蚜蟲,當蚜量達到百株 500 頭時,應進行重點挑治。在病蟲防控的同時,可結合當地苗情,適當添加生長調節(jié)劑或免疫誘抗劑如蕓苔素內酯、赤·吲乙·蕓苔、氨基寡糖素、二氫卟吩鐵、噻苯隆、多效唑等,促進弱苗轉壯,控制旺苗徒長,提高抗病蟲和抵御倒春寒等能力。

      (二)抽穗揚花期:以預防赤霉病為主,兼顧銹病、白粉病、吸漿蟲等。對赤霉病,長江中下游和黃淮南部等常年病害流行區(qū),應抓住關鍵時期,主動預防,見花打藥,遏制病害流行;對高感品種,如天氣預報揚花期有陰雨、結露和多霧天氣,首次施藥時間應提前至抽穗期;藥劑品種可選用氰烯菌酯、丙硫菌唑、氟唑菌酰羥胺、戊唑醇、丙唑·戊唑醇、氰烯·戊唑醇、葉菌唑、枯草芽孢桿菌、井岡·蠟芽菌等,要用足藥液量,施藥后 3—6 小時內遇雨,雨后應及時補治;如抽穗揚花期遇到適合病害流行的連續(xù)陰雨天氣,需隔 5—7 天再用藥防治 1—2 次,以確保防治效果。對苯丙咪唑類藥劑抗性水平高的地區(qū),應停止使用多菌靈、甲基硫菌靈等藥劑使用,提倡輪換用藥和組合用藥。赤霉病偶發(fā)區(qū),可結合其他病蟲防治,在抽穗揚花期進行兼治。對小麥吸漿蟲,應重點做好抽穗期的成蟲防治;在孕穗初期,當早上或傍晚手扒麥壟看到 1—2 頭成蟲,應及時選用毒死蜱、辛硫磷、高效氯氟氰菊酯、氯氟·吡蟲啉等農藥進行防治,重發(fā)區(qū)間隔 3 天再用藥 1 次,以確保效果。對小麥白粉病、葉銹病,可以結合防治條銹病、赤霉病進行兼治;當田間病葉率達 10% 時,選用環(huán)丙唑醇、腈菌唑等殺菌劑進行防治,嚴重發(fā)生田,應隔 7—10 天再噴 1 次。

       (三)灌漿期。重點防控麥穗蚜,提倡綜合用藥,達到一噴多效。當田間百穗蚜量達 800 頭以上,益害比(天敵:蚜蟲)低于 1:150 時,可選用啶蟲脒、吡蟲啉、抗蚜威、高效氯氟氰菊酯、苦參堿、耳霉菌等藥劑噴霧防治。有條件的地區(qū),提倡釋放蚜繭蜂等天敵昆蟲進行生物防治。對白粉病和葉銹病等可結合小麥“一噴三防”,實施殺蟲劑、殺菌劑科學混用,綜合控制。

      五、主推技術

      (一)綠色防控技術。重點推廣抗病品種和適期晚播、深翻、生態(tài)調控、保護及利用天敵等技術,提高藥劑拌種或者種子包衣比例。對于條銹病、赤霉病等重大病蟲,要加強監(jiān)測預警,及早發(fā)現、采用生物農藥及時處置;對重點區(qū)域,應加強監(jiān)測預防,必要時組織開展專業(yè)化應急防控,防止病蟲大面積暴發(fā)危害。

      (二)穗期“一噴三防”技術。小麥抽穗至灌漿期是赤霉病、條銹病、白粉病、葉銹病、麥蚜、吸漿蟲等多種病蟲同時發(fā)生危害的關鍵期,可選用高效對路的殺菌劑、殺蟲劑、葉面肥和調節(jié)劑等科學混用,綜合施藥,防病蟲防早衰,達到一噴多效。

      (三)科學用藥技術。做到抓住關鍵時期、選用對路藥劑、用足藥量水量、科學混配、交替用藥,注意保護蜜蜂等非靶標生物;推廣使用自走式寬幅施藥機械、靜電噴霧器、植保無人飛機等高效施藥機械噴霧防治,植保無人飛機施藥時,應添加相應的功能助劑,每畝用水量不低于 1.5 升,確保防治效果。

      (來源: 全國農技中心